2018年10月6日 星期六

三分鐘了解馬約拉納費米子

原文同步刊載於泛科學

1928年,物理學家狄拉克(Paul Dirac)推導出著名的狄拉克方程式,並因此預言反粒子的存在。僅僅四年之後,安德森(Carl Anderson)便從宇宙射線觀測到電子的反粒子(正子)。從此,反粒子便成了基礎物理拼圖裡不可或缺的角色。

時至今日,我們知道,所有粒子都有自己的反粒子。而且,粒子和其反粒子具有相同質量,卻攜帶相反電荷。除此之外,有些粒子比較獨特,它是自己的反粒子。

究竟,要什麼樣的粒子,才能成為自己的反粒子呢?  

如前所述,粒子和反粒子擁有的電荷是相反的。所以,必須是電中性的粒子,才可能成為自己的反粒子。舉例來說,不帶電的光子和希格斯玻色子,就是自己的反粒子。

然而,物理學家根據粒子的性質,將所有粒子分類成「自旋為整數的玻色子」和「自旋為半整數的費米子」。上述的光子和希格斯粒子,均是玻色子。1937年,物理學家馬約拉納(Ettore Majorana)提出,費米子可以是自己的反粒子──現稱為馬約拉納費米子(Majorana Fermion),只不過,至今我們仍未發現其存在。 

在粒子物理標準模型中,唯一有可能是馬約拉納費米子的,只有中微子。目前已有許多進行中的實驗,意在確認中微子是否真的是自己的反粒子。另一方面,在凝態物理領域,近年陸續有研究團隊發表相關研究,並在實驗中創造出類似馬約拉納費米子的現象──只不過,既有的觀測結果都還有些未竟之處。

 昨天(2017年7月20日),加州大學和史丹佛大學的團隊在知名期刊《科學》(Science)上發表文章〈Chiral Majorana fermion modes in a quantum anomalous Hall insulator–superconductor structure〉,宣佈發現馬約拉納費米子存在的確切證據。他們利用超導體和拓樸絕緣體製作出新的實驗裝置,比先前類似實驗更進一步,並成功觀測到期待的現象,顯示了馬約拉納費米子的存在。

嚴格來說,這個研究觀察到的馬約拉納費米子,並不是真正的馬約拉納費米子,而是一群電子在特別設計下,激發成為準粒子(quasiparticle)而表現出類似馬約拉納費米子的性質。自然界中,究竟存不存在基本的馬約拉納費米子仍是個問號。不過,若這個實驗成果為真,我們倒是可以肯定,能夠在實驗室人為地產生類似馬約拉納費米子的現象──這已經是實驗上的重要成就,而且可能具有許多應用上的潛力;如研究團隊領導者張首晟教授所言,這對未來建造量子電腦,將會有所幫助。

無論如何,這是人類在馬約拉納費米子的探索上,重要的一步,也是實驗方法的創新。就讓我們拭目以待未來的發展與應用吧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